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通過對拇指旋轉角度及相關肌肉肌電圖的測量,結合標本的解剖初步探討拇指實現旋轉功能的解剖學基礎及發(fā)生機制,為臨床的診斷及治療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同時對肢體康復訓練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材料與方法:招募志愿者8名,隨機選擇新鮮尸體手標本6具。對其中4名志愿者消毒局部麻醉后分別于第一掌骨、拇指近節(jié)指骨、遠節(jié)指骨各穿入定位克氏針,行拇指對掌運動前后的CT攝像,計算他們自身的旋轉角度及其所占權重大小;對另4名志愿者進行拇指運
2、動相關肌肉的肌電圖測量,記錄原始肌電信號,轉換成積分肌電圖,分析拇指對掌運動中相關肌肉肌電圖的變化;解剖新鮮尸體手標本,觀察記錄拇指運動相關肌肉或韌帶起止點、走行、覆蓋范圍、毗鄰關系,以及拇指腕掌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及指間關節(jié)的解剖特點,最后進行運動模擬試驗。
結果:
(1)拇指旋轉角度的測量結果:拇指對掌運動中,第一掌骨的旋轉角度最大(平均33.2°,占59.09%),近節(jié)指骨次之(平均19.5°,占34.70%
3、),遠節(jié)指骨最小(平均3.5°,占6.21%)。說明在拇指對掌運動中第一腕掌關節(jié)對拇指的旋轉作用最大,但掌指關節(jié)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2)拇指對掌運動中肌電圖的變化:在拇指對掌運動第0-2秒期間,拇長展肌、拇短展肌IEMG值最大,拇內收肌出現較明顯肌電信號;在拇指對掌運動第2-4秒期間,拇短展肌IEMG值較大,拇對掌肌IEMG值最大,拇長展肌IEMG值逐漸衰減;拇短屈肌淺頭及深頭皆出現明顯肌電信號,但拇短屈肌淺頭IEMG值
4、較深頭大;在拇指對掌運動第4-6秒期間,拇長屈肌、拇短屈肌淺頭、深頭皆出現明顯肌電信號,拇長屈肌IEMG值較拇短屈肌淺頭及深頭大;拇長展肌、拇短展肌在第4-6秒期間有少量肌電信號;拇內收肌、拇長屈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第一骨間背側肌在拇指對掌運動第2-4秒期間無明顯肌電信號。
(3)拇指的解剖及模擬對掌運動結果:
1)拇長展肌跨過橈側腕長短伸肌腱的淺面,經伸肌支持帶的深面,止于第一掌骨底外側。從肌腱走行上看
5、,拇長展肌對拇指的旋轉運動似乎意義不大。但運動模擬試驗發(fā)現,單獨收縮拇長展肌可引起拇指發(fā)生一定的旋前,可能與拇長展肌副腱有關。
2)拇短屈肌淺頭起于大多角骨、屈肌支持帶橈側及橈側腕屈肌腱鞘,止于拇指近節(jié)指骨的橈側;深頭起于小多角骨及第2、3掌骨底,與拇收肌斜頭一起止于拇指近節(jié)指骨的尺側。運動模擬試驗發(fā)現,單獨收縮拇短屈肌淺頭可使拇指屈曲的同時發(fā)生一定角度的旋前,而單獨收縮拇短屈肌深頭可使拇指屈曲的同時發(fā)生一定角度的旋后。<
6、br> 3)運動模擬試驗還發(fā)現,單獨收縮拇短展肌可使拇指外展同時拉拇指與掌面垂直向前從而發(fā)生旋前;單獨收縮拇對掌肌可使拇指旋前同時使腕掌關節(jié)屈曲;而拇長伸肌、拇短伸肌、拇長屈肌、拇收肌、第一骨間背側肌與拇指對掌運動中旋轉的發(fā)生關系不明顯。
4)試驗中發(fā)現一個標本存在拇短展肌雙肌腹變異,極為罕見。按其位置關系雙肌腹可分為尺側肌腹和橈側肌腹。拇短展肌雙肌腹比單肌腹顯得更為粗壯,在體表外觀上使得大魚際肌顯得更為豐滿。
7、> 5)拇指腕掌關節(jié)關節(jié)面為可分為5個部分(中央部、掌側部、背側部、尺側部和橈側部)。大多角骨遠端關節(jié)面中央部較掌側部、背側部凸起,但較尺側部和橈側部低。尺側部又比橈側部凸起明顯。整個關節(jié)面呈非對稱分布,從背側部到掌側部的中心軸呈向凸向橈側的弧形曲線,該解剖特點決定第一掌骨在腕掌關節(jié)屈曲時向掌尺側移動導致掌骨旋前。另外,第一掌骨表面的淺凹與大多角骨關節(jié)面的凸起部相嵌合,但又較大多角骨的凸起部稍長,稍彎曲。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關
8、節(jié)面可產生局部輕微分離,允許關節(jié)有較大的活動范圍,有利于掌骨的旋前。
6)第一腕掌關節(jié)韌帶可分為4條,即掌骨間韌帶、橈背側韌帶、背側韌帶、掌側韌帶。在拇指對掌運動中開始旋前及屈曲時,橈背側韌帶、背側韌帶逐漸緊張,說明它們在拇指對掌運動時對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起重要作用。同時在休息狀態(tài)時韌帶附著方向與掌骨中心軸呈斜行分布,在第一掌骨旋前時該韌帶移動成與掌骨中心軸成平行分布,使得第一掌骨旋前成為可能,若在休息狀態(tài)時韌帶附著方向即與掌骨
9、中心軸呈平行分布,勢必嚴重阻礙拇指的旋轉活動。
結論:
(1)拇指對掌運動中第一腕掌關節(jié)對拇指的旋轉作用最大,但掌指關節(jié)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指間關節(jié)也起著部分作用。
(2)拇長展肌、拇短展肌、拇對掌肌、拇短屈肌淺頭與拇指旋轉功能有關,其中拇對掌肌作用最明顯。而拇長屈肌、拇收肌、拇長伸肌、拇短伸肌、第一骨間背側肌與拇指旋轉功能無明顯關系。
(3)拇指對掌運動中旋轉發(fā)生機制主要與關節(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網絡社會運動發(fā)生機制研究.pdf
- 西方社會運動發(fā)生機制研究.pdf
- 脊椎裂畸形胚胎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銀屑病瘙癢特征及其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洋蔥細胞質雄性不育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葉綠體基因轉移以及轉運肽編碼序列產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刺五加體細胞胚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學校變革的發(fā)生機制研究.pdf
- 芥菜brassicajunceacoss.離體培養(yǎng)及形態(tài)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
- 道德的本質及發(fā)生機制研究.pdf
- 乳糖不耐受發(fā)生機制的研究.pdf
- 旋轉運動模糊圖像校正算法研究.pdf
- 企業(yè)文化的發(fā)生機制研究.pdf
- 顱腦減速傷的發(fā)生機制研究.pdf
- 自然流產性別特異性胚胎淘汰及其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清開靈注射液不良反應性質及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道德的本質及發(fā)生機制研究
- 我國弱勢高校的發(fā)生機制研究
- 物體旋轉運動視覺識別方法的研究.pdf
- 微結構平面旋轉運動角度測量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