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方 劑 學,主講人:劉尚,第十章 理血劑,概念:組成:以理血藥為主。作用:活血祛瘀或止血。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證。立法依據(j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血實者直決之”、“定其血氣,各守其鄉(xiāng)”,血行異常,瘀血,出血,血行遲緩或停止,血行不循常道,,,,,分類:,使用注意:1、辨清原因,分清標本緩急,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造成瘀血或出血的標本兼顧。2、逐瘀過猛或久用逐瘀,均易耗血傷正,使用活血化瘀劑,當輔以養(yǎng)血
2、益氣之品,使化瘀不傷正。3、峻猛逐瘀,只能暫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勿使過之。4、使用止血劑,又應適當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5、由于活血祛瘀劑性多破泄,故凡婦女經(jīng)期、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均當慎用。,第一節(jié) 活血祛瘀劑,適應證:血瘀證證 候:胸腹諸痛。用 藥:活血祛瘀藥配以理氣、溫經(jīng)散寒之品,或配伍蕩滌瘀熱之藥,或與益氣養(yǎng)血藥。代表方: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復元活血湯。,外傷,陰陽失調(diào),氣不行血,氣
3、滯血瘀,熱灼血瘀,寒凝血瘀,氣虛血瘀,,,,,瘀血的成因,離經(jīng)之血,,☆,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組成:桃仁四錢 紅花 當歸 生地黃 牛膝各三錢 川芎一錢半 桔梗一錢半 赤芍二錢 枳殼二錢 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用法:水煎,取汁溫服。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治:胸中血
4、瘀證。,王清任,清代醫(yī)學家(1768-1831年)字勛臣,直隸玉田(今屬河北)人王清任多次赴刑場觀察行刑,嘉慶四年奉天府一少婦被凌遲處死,因其非男子,不便近前,在旁俟“行刑者提其心與肝肺,從面前過,細看與前次所看相同”,再次證實兩年前的觀察結(jié)論。,何為血府?清代著名醫(yī)學家王清任在其所著《醫(yī)林改錯》一書中說:“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如坡,前高后低,低處如池,池中存血,
5、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病機:為瘀血內(nèi)阻胸部,氣機郁滯所致。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且有定處——血瘀胸中,氣機阻滯,清陽郁遏不升急躁易怒——郁滯日久,肝失條達內(nèi)熱瞀悶,入暮潮熱——瘀久化熱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瘀熱擾心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瘀血征象,,原書中提到的其他癥狀,方解:君: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 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臣: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 牛膝—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6、 當歸—活血養(yǎng)血(瘀血阻滯,新血不生),,活血化瘀,佐:生地—清熱養(yǎng)血益陰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 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使:甘草—調(diào)和諸藥 桔?!d藥上行,使藥力緩流于胸中(兼) *諸藥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則諸癥可愈,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行氣止痛,配伍特點:1、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jié);2、祛瘀與養(yǎng)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
7、3、升降兼顧,既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和調(diào)。 桃紅四物湯 + 四逆散 + 桔梗 + 牛膝 = 本方(歸地芎芍桃紅) (草枳柴芍),加減化裁:若瘀痛入絡,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龍、三棱、莪術(shù)等以破血通絡止痛;氣機郁滯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氣止痛;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脅下有痞塊,屬血瘀者,可酌加丹參、郁金、?蟲、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滯。
8、,臨床應用:乃五逐瘀湯之首。臨床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胸部挫傷及肋軟骨炎之胸痛,以及腦血栓形成、高血壓病、高脂血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神經(jīng)官能癥、腦震蕩后遺癥之頭痛、頭暈等屬瘀阻氣滯者。禁忌: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藥較多,故孕婦忌用。,桃核承氣湯《傷寒論》組成: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枝二兩,去皮
9、 芒硝二兩用法:水煎前4味,加芒硝微沸溫服。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功效:破血下瘀。主治:下焦蓄血證。,病機:,外邪化熱入里,,,瘀熱互結(jié),血蓄下焦:,瘀熱上擾:,——心神不寧,神志如狂,甚煩躁譫語,熱在血分:,——至夜發(fā)熱,——少腹急結(jié),如錐刺,瘀熱互結(jié)下焦少腹急結(jié)——瘀熱互結(jié)于下焦少腹部位小便自利——膀胱氣化未受影響(用于鑒別)神志如狂,甚則
10、煩躁譫語——瘀熱上擾,心神不寧至夜發(fā)熱——熱在血分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瘀血內(nèi)結(jié),經(jīng)行不暢脈沉實而澀——瘀血之象,方解:君: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亦能潤腸 大黃—苦寒,蕩滌下焦實熱,能入血分臣:芒硝—咸苦寒,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瀉熱 桂枝—辛甘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使全方?jīng)龆火?。佐使:炙甘草—護胃安中,并緩諸藥之峻烈,逐瘀與瀉熱結(jié)合,配伍特點:1、諸藥合用,共奏破血下瘀瀉熱
11、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熱清,而邪有出路,諸癥自平。2、桂枝 + 硝、黃: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 硝、黃 + 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臨床應用:本方為治療瘀熱互結(jié),下焦蓄血證的常用方。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附件炎、腸梗阻、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急性腦出血等屬瘀熱互結(jié)下焦者。禁忌:表證未解者,當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因本方為破血下瘀之劑,故孕婦禁用。,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組成:黃芪生,四兩
12、 當歸尾二錢 赤芍一錢半 地龍 川芎 紅花 桃仁各一錢用法:水煎服。功效:補氣活血通絡。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王清任與補陽還五湯 相傳,清代嘉慶年間,清朝軍機大臣盧蔭溥中風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語言不利、小便失禁,經(jīng)皇上派來的太醫(yī)久治無效。這時,有人推薦在北京菜市口一帶懸壺的王清任。
13、 王清任應允前往探究,經(jīng)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后,胸有成竹地準備紙墨,鋪紙下方。這時,盧蔭溥結(jié)結(jié)巴巴地問:“依你之見,以前服用的藥方是否恰當?”王清任邊看太醫(yī)的藥方邊說:“當歸通經(jīng)活絡、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紅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龍化瘀通絡,的確是劑活血通絡方劑?!?家人又問:“服了這些藥,卻沒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 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這方劑缺君藥,方無主藥何談見效,因為人體五臟功能依賴氣血運行。氣為陽,血為陰,
14、陰陽調(diào)和則人體正常無病。病者屬中風之后遺癥,多因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氣滯血瘀所致。該方缺一味黃芪,故缺乏補陽之動力藥,如果重用黃芪,氣行則血行,人體方可復元?!?一習話,盧蔭溥及家人聽后連稱高明。于是,果斷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黃芪,量重,三劑之后,癥見好轉(zhuǎn)。服藥半個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過王清任開方調(diào)理,外加功能鍛煉,頑疾逐漸趨于康復。 事后,胡太醫(yī)對王清任醫(yī)術(shù)精深倆服得五體投地,特地登門求教:“請問你擬的方劑名稱?”王清
15、任答:“人體陽氣有十成,左右各得其半。凡一側(cè)偏廢,則已喪失五成之陽。本方意在補還五成之陽,故取名‘補陽還五湯’”。胡太醫(yī)無言以對,甚感學識過淺,羞愧無顏。,病機:本方證由中風之后,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斜——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yǎng)語言謇澀——氣虛血瘀,舌本失養(yǎng)口角流涎、小便頻數(shù)、遺尿失禁——氣虛失于固攝舌黯淡,苔白,脈緩無力——氣虛血瘀之象本方證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
16、即王清任所謂“因虛致瘀”。,氣虛血滯脈絡瘀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方解:君: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臣: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佐: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xié)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 地龍—通經(jīng)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補氣 活血 通絡,配伍特點: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標本兼顧;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癥向愈。臨床應
17、用:本方既是益氣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臨床常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冠心病、小兒麻痹后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cè)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者。,第二節(jié) 止血劑,適應證:出血證證 候:血溢脈外妄行出現(xiàn)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用 藥:止血藥配伍治本之藥。代表方:十灰散、小薊飲子。,熱迫血妄行——涼血止血氣虛不攝——益氣攝血瘀阻絡損——化瘀止血,,出血之因,出血的成因,
18、出血之本——肝不藏血(多實)、脾不統(tǒng)血(多虛),十灰散《十藥神書》組成:大薊 小薊 荷葉 側(cè)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牡丹皮 棕櫚皮各等分用法:水煎服。或各藥燒炭存性,研末,藕汁或蘿卜汁磨適量,調(diào)服9-15g。功效:涼血止血。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病機:上部出血諸癥乃火熱熾盛,氣火
19、上沖,損傷血絡,離經(jīng)妄行所致。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鮮紅,來勢急暴,舌紅,脈數(shù)出血為標,火熱迫血妄行為本。,,方解:君:大薊、小薊—性味甘涼,長于涼血止血,且能祛瘀臣:荷葉、側(cè)柏葉、白茅根、茜根—涼血止血 棕櫚皮—收澀止血,與君藥相配,既能增強澄本清源之力,又有塞流止血之功 *清熱涼血、收澀止血相結(jié)合,佐:梔子、大黃—清熱瀉火,引熱下行,使氣火降而助血止 梔子通利水
20、道 大黃瀉下通便 丹皮—配大黃涼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 藕汁—清熱涼血散瘀 蘿卜汁—降氣清熱以助止血諸藥炒炭存性,亦可加強收斂止血之力。,使邪熱從二便而去,配伍特點:全方集涼血、止血、清降、祛瘀諸法于一方,但以涼血止血為主,使血熱清,氣火降,則出血自止。是寓止血于清熱瀉火之中,寄祛瘀于涼血止血之內(nèi)。臨床應用:本方為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上部出血證的常用方。臨床常用于治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