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鎖骨下動脈、靜脈穿刺插管術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經鎖骨下動脈、靜脈穿刺插管術,相關,以往:在臨床上鎖骨下靜脈穿刺插管術多用于留置中心靜脈管目前:國外則更多應用于血液透析導管置入。鎖骨下動脈較深在,不易穿刺并擔心穿刺導致氣胸及提心術后拔管難以壓迫目血,以往極少當作插管的入路。通過臨床和解剖學研究,證實:在此穿插管是安全可行的,而且在使用5F導管的情況下,拔管后止血并不困難,因為其周圍有較強大的肌肉群和韌帶包繞,少量出血后即受限制,加上手壓鎖骨上下區(qū)即可有效目血,相關解剖,從

2、臨床介入實用度考慮:多選擇鎖骨下動脈穿刺插管。該動脈多直接起源于主動脈弓遠側端,向上行走,發(fā)出左側椎動脈后,沿左鎖骨后向外走行于第1肋環(huán)外緣并移行于腋動脈。為方便穿刺插管術應用,可將其分為3段:起始段,以椎動脈分出為止,鎖骨后(下)段,于鎖骨中外1/3止;鎖骨外段,于第1肋環(huán)外1cm止。第3段及第2段的遠段為穿刺靶點。后、外段周圍有堅實的肌肉及韌帶。后段上方與臂叢神經相鄰,后方為胸膜頂。鎖骨下靜脈是腋靜脈的延續(xù),與同外動脈伴行,

3、位于動脈前下方,起于第1肋骨外緣,向內行至胸鎖關節(jié)后方,與頸內靜脈匯合,相關圖示,雙倒鎖骨下動脈起始及走行 左鎖骨下動脈插管后,顯示二者的關系,方法,由于鎖骨下動脈 位置較深,其搏動大部分難以觸 及,僅在少數消瘦的人可觸及到外段搏動因此 ,穿 刺多為盲穿。銷骨下動脈穿刺的進針點多選在鎖骨下窩(鎖骨外側頭與肱骨頭中的凹陷)頂部下方3.0—4.5cm(2-3橫指

4、)處,溜肩者稍偏高,平肩者稍偏低。用無芯18G穿刺針穿刺,主要優(yōu)點為省去退針等待回血的麻煩,且一旦刺入胸膜腔即可見氣體吸入或呼出,可立即退針以防氣胸。,方法,穿刺常按體表標志或透視下骨性標志進行。以鎖骨中點外1/3處為體表標志,向其內1cm上1.5cm處穿刺,深度約4-5cm。一般用扇形穿刺法,即由上每穿一針不成功時,針尖向下移約0.3cm,依次進行,直至穿刺針與身體橫斷面角度為0度為止。穿刺過程中如患者感左上肢發(fā)麻則為刺中臂叢神

5、經,說明穿刺點靠上;如穿入鎖骨下靜脈,證明穿刺點偏前下;如穿刺入胸膜腔,說明穿刺過深及偏下。,方法,如穿刺入胸膜腔,說明穿刺過深及偏下。透視下將第1肋環(huán)外緣的中點作骨性標志,鎖骨下動脈常在該點0.5cm上下范圍走行。當常規(guī)穿刺不易成功時,此標志十分有用。若上述二方法均不能刺中,可經股動脈插管至鎖骨下動脈,透視下直接穿刺可獲成功,左鎖骨下動脈的骨性標志,BC為第1肋兩端的連線,其中點垂直線D與肋環(huán)的交點為較恒定的鎖骨下動脈走行

6、區(qū),鎖骨下動脈難以穿刺成功的主要原因,術者對局部解剖不熟悉穿刺深度不夠是主要原因,一般人鎖骨下動脈穿刺點距皮膚垂直距離3cm,較股動脈明顯深在,深度不夠時,即便對準了動脈亦不能刺入。由于解剖變異或血管迂曲,使該段動脈偏高或偏低,采用扇形穿刺法較易成功。,鎖骨下靜脈穿刺有兩種途徑,鎖骨下入路取仰臥位,穿刺側肩部墊高,頭轉向對側將鎖骨平分為3段,其內、中段交界點外下1-2Cm為進針點,針尖指向胸鎖關節(jié)后上緣,進針角度約

7、10-30度,深度約2-3cm 右鎖骨下靜脈與骨性標志投影關系,鎖骨下靜脈穿刺有兩種途徑,鎖骨上入路 體位同上,進針點選取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外側緣、鎖骨上1cm處,空刺針與矢狀面呈45度角與冠狀面平行或略向前傾15度角,向胸鎖關節(jié)穿刺,進針深度約1.5-2c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