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鏈球菌檢測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肺炎鏈球菌檢測,培養(yǎng)、鑒定、分型,簡介,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簡稱肺炎球菌(pneumococcus)。1881年首次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及G. M. Sternberg分別在法國及美國從患者痰液中分離出。為革蘭染色陽性,菌體似矛頭狀,成雙或成短鏈狀排列的雙球菌,有毒株菌體外有化學成分為多糖的莢膜。5%~10%正常人上呼吸道中攜帶此菌。有毒株是引起人類疾病的重要病原菌。,標

2、本中SP形態(tài),形態(tài):矛頭狀 排列:成雙排列 特殊結構:可有莢膜,分布,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常生活在正常人的鼻咽部,多數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少數致病力較強。在免疫力下降時致病。尤其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或嬰幼兒,年老體弱者易導致肺部感染。無論從哪種標本中分離出肺炎鏈球菌,均應及時報告。,國外感染情況,在美國,每年侵襲性SP感染的發(fā)生率為72-103/10萬兒童,而歐洲為10-24/10萬兒童/年。每年約有600多萬例中耳炎由SP引起,

3、占急性中耳炎30-50%;在發(fā)展中國家,每年約有50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SP引起的肺炎,10-50萬兒童死于SP引起的腦膜炎。(2005年),國內情況,國內最早兒童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個案報告在1942年。60年代中期以前研究資料顯示SP肺炎、腦膜炎在冬春季發(fā)病較多,兒科住院病人中常見病例多發(fā)生在嬰幼兒。SP性腦膜炎占化腦的11.1-22.1%,僅次于流腦。SP也是小兒肺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SP所致大葉性肺炎,5歲以下兒童中可占70%,國內

4、情況,80年代后的研究資料顯示SP腦膜炎占同期化腦的79.8%。SP引起的敗血癥還是少見,約占5%左右。一項13歲以下兒童中耳炎病原學研究顯示SP引起的感染占病例31.7%,是最常見的病原菌。,廣東地區(qū)情況,我院2006年參與惠氏《中國住院兒童肺炎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從入選的1097例肺炎住院兒童的痰標本中檢出肺炎鏈球菌79例,檢出率為7.2%。(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我院2005年-2007年檢出313株SP,10株來自血液培養(yǎng)(10

5、/513),腦脊液25株(25/113),中耳炎患兒的炎癥分泌物檢出26株SP(26/133),來自呼吸道感染患兒的痰或咽拭子標本的SP有252株(252/1412)。(廣東醫(yī)學),廣東地區(qū)情況,我院2005-2009年從化膿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中共檢出81株SP(24.18%,81/335)。(臨床兒科雜志)我院2011-2012年從中耳炎患者耳分泌物中檢出270株SP(36.78%,270/734)。我院2012年從五官科腺樣體手

6、術病人的腺樣體或扁桃體組織中檢出SP104株(40.78%,104/255)。,致病性,在化膿性球菌中,肺炎鏈球菌的致病力僅次于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質 有莢膜,肺炎鏈球菌溶素O,脂磷壁酸和神經氨酸酶等。莢膜具有抗原性,是肺炎鏈球菌分型的依據。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大葉性肺炎,成人中75%由1,2,3,4,5,7,8,9,12型引起,半數以上為1,2,3型。3型產生大量莢膜物質,毒力強,病死率高。兒童以第6,14,19及

7、23型肺炎鏈球菌感染最常見.可繼發(fā)胸膜炎,膿胸,中耳炎,腦膜炎和敗血癥等。,肺炎鏈球菌感染的臨床癥狀,在兒童起病多急驟(少數患兒先有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中毒癥狀重。突然高熱、體溫可達40℃~41℃,頭痛、胸痛、呼吸急促,煩躁不安,早期往往不咳嗽或輕咳,病兒常不吐痰。年長兒可有寒戰(zhàn)、咯吐鐵銹色痰,但有的患兒仍咳黃膿痰。重癥患兒可有驚厥、譫妄及昏迷等中毒性腦病的表現 。,實驗室常規(guī)檢測,標本來源 痰、咽拭子、中耳分泌物、血液、腦脊液等

8、。分離培養(yǎng) 血瓊脂培養(yǎng)基。初次分離最好提供5%-10%CO2。常規(guī)鑒定 Option敏感試驗、菊糖發(fā)酵試驗、膽汁溶菌試驗等。,SP培養(yǎng)呼吸道標本的采集,1.抗菌藥物使用前取材;2.最好清晨采取痰標本;3.疑似細菌性肺炎患者痰標本每天一次,連續(xù)2-3天,不建議24h內多次送檢,除非痰液外觀性狀發(fā)生明顯改變;4.自然咳痰法取樣可用于成人,先應刷牙、清水漱口,量不少于1mL;,SP培養(yǎng)呼吸道標本的采集,5.兒童以支氣管鏡抽吸為佳,肺

9、泡灌洗液也不錯,或者用彎壓舌板壓舌,棉拭子伸入咽部取樣(臨床醫(yī)生操作);6.其他的經人工氣道吸引分泌物、穿刺取樣、胃內取樣均可以取得合格標本(臨床醫(yī)生操作)。,SP培養(yǎng)呼吸道標本的運輸和保存,盡快送檢,要求2h內送到;肺炎鏈球菌延遲送檢極有可能死亡,而且不適合4℃保存;標本處理前檢測是否合格。 痰標本合格的標準: 痰標本鱗狀上皮細胞 白血球 細菌種類 合格 =10 1

10、-3種 不合格 >=25/低倍 3種,培養(yǎng)特性,初次分離需要CO2,采用CO2培養(yǎng)箱較好;18-24h形成細小、圓形、濕潤、自溶的菌落,有草綠色溶血環(huán)。有少數菌株呈黏液型或顆粒狀。最好選用新鮮綿羊血的BAP,有效期應該注意,不像標示的有效期那么長。加慶大霉素的血瓊脂平板:在普通血瓊脂中加入抑制劑慶大霉素注射液,混勻傾倒平板,瓊脂中慶大霉素最后濃度相當于1.25 mg/250mL。,粘液性菌落,,SP

11、常見菌落,,鑒定,Optochin(乙基羥化奎寧,奧普托新)敏感(生長抑制)試驗:在涂布細菌的血瓊脂平板上貼5μg的Optochin紙片,35℃有氧環(huán)境下過夜,出現≥14mm的抑菌環(huán)為敏感,草綠色鏈球菌僅小抑菌環(huán)或無抑菌環(huán),肺炎鏈球菌有少數菌株不敏感。 對疑似OP不敏感的肺炎鏈球菌可用膽汁溶菌試驗鑒定。,OP敏感,,鑒定,膽鹽溶菌試驗:滴加膽汁酸鹽在血平板上生長的菌落上,置37℃10-30min,可以看到滴加試劑的部位菌落溶化。

12、 試管法:在0.9mL隔夜培養(yǎng)液中加入0.1mL去氧膽酸鈉溶液,37℃水浴10~30分鐘,培養(yǎng)液由濁變清為陽性。用生理鹽水代替去氧膽酸鈉溶液作陰性對照。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麥芽糖、菊糖等多種糖類,不分解甘露醇、山梨醇。,鑒定,有明顯的菌落特征:中心凹陷(自溶)。不典型菌落與其他非β溶血鏈球菌鑒別肺炎鏈球菌:OP敏感、膽汁溶菌陽性、膽汁七葉苷陰性;草綠色鏈球菌:三個試驗均陰性;牛鏈球菌:OP和膽汁溶菌陰性,膽汁七葉苷陽性。

13、,SP菌種保存,保存液配制 TSB 3g,甘油25mL,蒸餾水100mL,滅菌后加入無菌馬血清100mL,分裝在無菌干燥管。保存 挑選新鮮培養(yǎng)物置于保存管中,-76℃保存。復活 取出保存管自然平衡至室溫,接種適合平板。,SP血清學分型:,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分型可以為肺炎鏈球菌疫苗研究提供可靠依據,也是一種流行病學調查手段。肺炎鏈球菌的抗原成分較多,有菌體核蛋白、菌體種屬特異性抗原、莢膜多糖抗原等。,SP血清學分型,莢膜多

14、糖抗原:亦稱型特異性抗原,存在于肺炎鏈球菌的莢膜中,由大量多聚體組成,能溶于水,有型特異性,故稱之為可溶性特異性物質(SSS)。不同菌株所含莢膜多糖不同,故可用凝集、沉淀和莢膜腫脹試驗,進行肺炎鏈球菌分型。目前至少可將有莢膜的肺炎鏈球菌分成83個血清型。,血清分型,丹麥Statens Serum Copenhagen公司產pneumotest-kit 23價標準血清分型試劑盒;原理:莢膜腫脹試驗;觀察:相差顯微鏡觀察最好,可以看到菌

15、體周圍有一無色寬厚的環(huán)狀莢膜。,血清分型,我們的做法:以亞甲藍染色,普通顯微鏡可以觀察,菌體藍色,周圍有一圈著色較淺的寬的莢膜。,血清分型:,1 細菌復蘇:將肺炎鏈球菌凍存管從-76℃冰箱取出,挑取3-5μL菌液接種于普通羊血培養(yǎng)基,35℃、5%CO2培養(yǎng)18-24小時,挑取單個菌落做次代培養(yǎng)。2 配制PBS溶液,并分裝小試管,每管約0.5mL,用亞甲藍粉配制0.1%的亞甲藍試劑。,SP血清學分型步驟:,3 用接種環(huán)挑取經次代培養(yǎng)后的

16、肺炎鏈球菌菌落,放入小試管中,制成菌懸液約0.5麥氏單位濃度。4 用接種環(huán)挑取約10μL菌懸液放入載玻片上,再挑取同量的診斷血清(10μl)放入載玻片上,并與菌懸液攪拌混勻。,SP血清學分型步驟:,5 再加入一接種環(huán)0.1%的亞甲藍溶液放入載玻片上與抗血清混勻一分鐘,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莢膜或凝集出現。6 出現凝集或莢膜腫脹的抗血清型即為該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常見的血清型:,常引起人類疾病的血清型20多種,最常見的血清

17、型有:6B、9V、14、19A、19F、23F。國內兒童流行的主要是:6A、6B、23F、19F、14、4、不定型。,國內兒童的血清型流行情況:,7價疫苗和13價疫苗比較,7價疫苗: 4, 6B, 9V, 14, 18C, 19F, 23F。13價疫苗: 以上7價加上1, 3, 5, 6A, 7F, 19A。,疫苗涵蓋(100%),肺炎鏈球菌血清型流行趨勢,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分布隨國家和年齡組的變化不大,歐洲國家和美

18、國有著相似的血清型分布,美國的常見血清型依次為6B、19F、23F、14、18C,荷蘭常見的血清型分布依次為19F 、6B、6A、9V、23F。亞洲的情況略有不同,韓國以15、14、6B、19F較普遍,而印度以6、14、19、15型較多見。(2006年),SP的藥物敏感性,除萬古霉素外,對其他藥物均有耐藥性菌株出現;對青霉素的耐藥不是β-內酰胺酶引起,不能用β-內酰胺酶試驗來預測青霉素的敏感性;青霉素的敏感性可以用1μg的苯唑西林

19、(OX)紙片檢測,抑菌環(huán)≥20mm,表示對青霉素敏感,對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也敏感;,肺炎鏈球菌的藥物敏感性,OX抑菌環(huán)<20mm時應該檢測青霉素的MIC;篩選青霉素的耐藥性只用1μgOX,不能以甲氧西林或青霉素紙片代替,防止假敏感性出現;藥敏試驗的培養(yǎng)基:加5%脫纖維羊血的MH平板。,敏感性預測,青霉素MIC 能預報對其他β-內酰胺類敏感性: 青霉素MIC≤0.06μg/ml(或苯唑西林的抑菌環(huán)≥20mm)提示分離株對氨芐西

20、林(口服或注射)、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克羅、頭孢地尼、頭孢托侖、頭孢泊肟、頭孢丙烯、頭孢唑肟、頭孢呋辛、亞胺培南、氯碳頭孢和美洛培南等敏感。 青霉素MIC≤2μg/ml 提示對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吡肟、頭孢噻肟、頭孢曲松和厄他培南等敏感。,本地耐藥情況趨勢:,廣東地區(qū)兒童PRSP低于匈牙利、韓國、臺灣,與香港接近,高于上海、北京,表明廣州地區(qū)兒童鼻咽部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情況較為嚴重,且有上升趨勢,可能與濫用抗生素

21、,使細菌產生誘導性耐藥有關,也可能由于青霉素不敏感克隆株在國內的傳播和蔓延。,本地區(qū)耐藥情況,大環(huán)內脂類抗生素的耐藥情況較為嚴重,其中紅霉素的耐藥率達80.5%, 且多數為高度耐藥, 其中59%的菌株MIC為256μg/ml,其耐藥情況與杭州地區(qū)的紅霉素的耐藥率90.1%、74%的菌株MIC為256μg/ml比要低,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可能是造成其耐藥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本地區(qū)耐藥情況,對紅霉素、四環(huán)素、復方新諾明、 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