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黏膜回腸漿肌層膀胱重建術治療小兒神經源性尿失禁的應用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及目的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調節(jié)和控制排尿的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貯尿和(或)排尿功能受到破壞。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在臨床上較常見,其病因大多數(shù)為先天性脊髓和椎管病變,如脊髓發(fā)育不良、神經管閉合不全及骶骨發(fā)育不良等。少數(shù)為脊髓損傷、腦炎、脊髓腫瘤和盆腔或會陰手術后。 神經源性膀胱患兒貯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礙都可表現(xiàn)為尿失禁。神經源性尿失禁病理變化復雜,臨床表現(xiàn)各異??梢鹕夏蚵防^發(fā)改變,泌尿系感染,最終

2、造成腎臟功能受損或損失,腎功能衰竭是此類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治療方法甚多,但效果并不一致。我院自1992年7月采用雙層去黏膜回腸漿肌層膀胱重建,配合髂腰肌盆底加強術和(或)膀胱頸懸吊術治療小兒神經源性尿失禁159例,為了了解該手術方式的近、遠期療效,我們對患者進行了隨訪及研究,為進一步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研究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自1992年7月~2006年1月神經源性尿失禁患者159例的臨床資料(年

3、齡4~14歲),男108例,女51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尿失禁。根據(jù)術前尿流動力學檢查結果將其分為兩組,第1組為118例反射亢進型神經源性膀胱;第2組為41例反射遲緩型神經源性膀胱。1組患兒行雙層去黏膜回腸漿肌層膀胱擴大術;2組行雙層去黏膜回腸漿肌層膀胱重建術。其中30例合并盆底肌松弛者同時行髂腰肌盆底加強術;102例患者尿道壓力低、尿失禁癥狀嚴重、無上尿路功能損害患者同時行膀胱頸錐狀肌懸吊術。所有患者術中均行膀胱活檢,標本行

4、病理學常規(guī)檢查。 通過隨訪比較手術前后患者主觀癥狀、臨床表現(xiàn)、手術方式的選擇和尿流動力學檢查等結果,評價其療效。 2.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AS9.0軟件,第1組變量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資料進行配對樣本分析,以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2組變量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對資料進行配對樣本分析,以P<0.0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均行病理學檢查。1組患者的病理結果提示

5、有膀胱移形上皮粘膜慢性炎癥,肌層明顯肥厚,肌間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部分可見肌層間質纖維組織增生。2組患者的病理結果為:膀胱壁可見不同程度的平滑肌變性萎縮,間質纖維組織增生,炎細胞浸潤。嚴重者平滑肌細胞核極小,肌膜細胞幾乎消失,肌纖維結構模糊不清。 隨訪3個月~168月,平均61月。手術前后均行尿流動力學檢查,第1組其術前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順應性、相對安全容量分別為(123.8±51.1)ml,(7±4)ml/cmH2O,(

6、104.7±36.5)ml;術后分別為(276.2±101.1)ml,(22±7)ml/cmH2O,(212.2±79.3)ml。均較術前有顯著改善P<0.01):第2組其術前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順應性、殘余尿量、充盈期末逼尿肌壓力分別為(285±64)ml、(3.1±1.2)ml/cmH2O、(88±69)ml、(2.4±1.3) kPa;術后分別為(161±117)ml、(6.1±2.1)ml/cmH2O、(34±21)ml、(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