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第三大作物,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也是現(xiàn)代食品、醫(yī)藥和化學工業(yè)的重要原料。然而,生產上玉米病害一直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育種由于抗源的缺乏和不同物種間的遺傳隔離,使抗病育種工作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玉米遺傳改良,增強玉米抗病蟲和耐逆境能力,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是玉米遺傳育種的一個新方向。近年來,玉米轉基因抗蟲、抗除草劑的研究較多,但轉基因抗玉米矮花葉病毒(mai
2、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病的報道較少。玉米矮花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在世界范圍內發(fā)生。目前確定引起我國MDMV病的病原主要有MDMV-B株系(SCMV)、高粱花葉病毒(SrMV)和白草花葉病毒(PenMV)。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有多種,前人研究表明利用RNAi原理介導的抗病性特異性強,較易獲得高抗甚至免疫的轉基因植株,為作物抗病毒基因工程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徑。本研究對農桿菌介導的玉米轉化PenMV、SCMV
3、基因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以期獲得抗玉米矮花葉病毒的轉基因玉米。 為建立玉米自交系的再生體系和遺傳轉化體系,探討RNAi技術在抗玉米矮花葉病毒基因工程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以生產上常用的玉米自交系E28、旅9、478、黃早4、9801、豫12、齊319、黃C等22份為試驗材料,通過幼胚胚性愈傷組織誘導及再生植株分化比較,研究影響胚性愈傷組織形成及植株分化的因素(基因型、培養(yǎng)基激素組成、幼胚大小、接種方式、繼代次數(shù)等);利用SSR技術研究玉
4、米幼胚培養(yǎng)能力與遺傳基礎的關系,建立幼胚培養(yǎng)特性的評價體系。根據(jù)RNAi原理構建了玉米矮花葉病毒基因(PenMV HC-Pro和SCMV CI)反向重復序列表達載體,以E28、旅9、齊319等的胚性愈傷組織為材料,采用農桿菌介導將PenMV HC-Pro基因和SCMV CI基因的反向重復序列轉入玉米自交系,系統(tǒng)研究了影響遺傳轉化的主要因素(農桿菌菌液濃度、侵染時間、共培養(yǎng)時間、共培養(yǎng)溫度、負壓處理、超聲波處理、繼代次數(shù)等)。獲得的主要結
5、果如下: 1.構建了玉米矮花葉病毒基因(PenMV HC和SCMV CI)反向重復序列表達載體。 對PenMV-B的HC基因與PenMV-C的HC基因進行同源性分析,確定HC基因的保守片段;對SCMV-BJ的CI基因與SCMV-ZJ、SCMV-SX、SCMV-SD的CI基因同源性比較,確定CI基因的保守片段。分別根據(jù)保守序列設計引物,以PenMV HC-Pro基因和SCMV CI基因的cDNA為模板,PCR擴增能形成“發(fā)
6、夾結構”的正反向片段,連接后插入到質粒載體pCAMBIA3301。通過凍融法將載體直接導入農桿菌中,用于農桿菌介導的玉米轉化。 2.建立了玉米自交系受體系統(tǒng)。 以E28、旅9、齊319、黃早4、478、昌7-2、黃C、7922等22份自交系為試材,以胚性愈傷組織誘導率和再生植株分化率為評價指標,對幼胚大小、接種方式、基因型、培養(yǎng)基激素組成、繼代次數(shù)、AgNO<,3>濃度等影響因素進行優(yōu)化。結果表明基因型、幼胚大小、繼代次數(shù)、Ag
7、NO<,3>濃度等是玉米幼胚培養(yǎng)胚性愈傷組織誘導和植株再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在N<,6>培養(yǎng)基的基礎上,添加3mg/L 2,4-D、0.2mg/L IAA和8~12mg/L AgNO<,3>利于誘導胚性愈傷組織;添加lmg/L KT和0.5mg/L IBA利于誘導再生植株分化和生根;一般愈傷組織繼代5~7次可以調整到較佳狀態(tài),其胚性率和植株分化率都較高。篩選再生植株分化率較高的基因型有E28、旅9、齊319、黃早4、502,胚性愈傷組織誘
8、導率最高達83.5%,分化率可達80%。 3.建立了預測評價玉米自交系幼胚培養(yǎng)特性的分子評價體系。 利用22份玉米自交系對30對多態(tài)性較好SSR引物進一步篩選,獲得14對多態(tài)性引物(mmc0022,bnlg1671,phi308707,phi96100,umc1165,bnlg1018,phi090,phi37418,umc1122,mmc0071,umc1359,phi080,bnlg1538,phi015)對22份材
9、料進行遺傳關系聚類。結果表明遺傳聚類結果與胚性愈傷組織誘導率、再生植株分化率聚類結果的吻合度平均達88%,表明遺傳基礎關系較近的材料,其幼胚培養(yǎng)能力也有相似性,利用選出的14對SSR引物可以較可靠評價選擇玉米自交系的幼胚培養(yǎng)能力.這為快速評價玉米自交系幼胚培養(yǎng)能力提供了分子依據(jù)。 4.建立了玉米自交系胚性愈傷組織的遺傳轉化體系。 以E28、旅9、齊319等的胚性愈傷組織為受體,轉化表達載體p3301HCIR,研究了農桿菌
10、菌株(LBA4404和EHA105)、菌液濃度、侵染時間、共培養(yǎng)時間、負壓處理、超聲波處理、乙酰丁香酮(AS)、篩選方式等因素對玉米轉化的影響。結果表明:菌株LBA4404,共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和感染液中加入100μg/L的AS,菌液濃度OD<,600>=0.5~0.7,侵染時間20~25min(輔助負壓處理10min),25℃共培養(yǎng)3d,PPT為5、10、5mg/L進行三次篩選獲得抗性愈傷組織頻率最高,達20.2%。菌液濃度、侵染時間和共培養(yǎng)
11、時間3個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轉化效果,其中重要的因素是菌液濃度和侵染時間。獲得18株PCR檢測呈陽性的轉基因植株,E28轉化獲得5株、齊319轉化獲得11株、旅9獲得2株。3種基因型中,齊319對農桿菌侵染力較強,獲得的抗性愈傷組織頻率和轉化苗最多,適合作為今后玉米遺傳轉化良好的受體。初步建立了較為優(yōu)化的農桿菌介導玉米胚性愈傷組織遺傳轉化體系。 5.轉PenMV HC-Pro反向重復片段玉米的檢測與遺傳分析。 18株PCR
12、檢測呈陽性的轉基因植株,對其中生長健壯的9株進行Southern雜交檢測分析,8株呈陽性(6株單拷貝,2株雙拷貝),證明單拷貝形式整合到玉米基因組不同位點的頻率為66.7%。其中4株(齊319有2株,E28有2株)正??捎纬赊D基因株系。經PCR對T<,1>代株系檢測,外源基因在TI代中的分離呈現(xiàn)多樣性,其中3個株系(Q1、Q2、E2)外源基因按照孟德爾3:1分離進行遺傳,株行E1外源基因的遺傳不符合孟德爾分離規(guī)律。經PenMV人工接
13、種病毒鑒定,轉基因后代表現(xiàn)不同程度的病毒抗性,為今后玉米抗病育種提供新的種質資源。 6.農桿菌介導的轉化SCMV CI反向重復片段轉基因植株的獲得。 按照建立的農桿菌介導的遺傳轉化體系,以E28的胚性愈傷組織為受體轉化SCMVCI反向重復片段,獲得抗性苗32株,經PCR和PCR-Southern雜交檢測,其中5株均呈陽性。初步證明SCMV CI基因反向重復片段整合到玉米基因組中,總體轉化率為1.25%。證明本研究建立的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與甘蔗花葉病毒基因組測序及種群遺傳結構分析.pdf
- 57530.玉米矮花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導入玉米自交系及其對mdmv的抗性研究
- 玉米與矮花葉病毒互作中的生理生化變化研究.pdf
- 煙草脈帶花葉病毒、蕪菁花葉病毒和馬鈴薯Y病毒的遺傳結構分析.pdf
- 番茄抗黃瓜花葉病毒病遺傳轉化的研究.pdf
- 黃瓜抗西瓜花葉病毒和番木瓜環(huán)斑病毒基因定位研究.pdf
- 甘蔗花葉病毒種群遺傳結構分析.pdf
- 大豆農桿菌介導轉化RNAi花葉病毒衣殼蛋白基因研究.pdf
- 玉米抗矮花葉病遺傳分析及數(shù)量性狀基因定位.pdf
-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Ⅰ黃瓜花葉病毒復制酶基因表達載體構建和遺傳轉化Ⅱ導入病毒基因的轉基因植物釋放的風險評估.pdf
- 白草花葉病毒種群遺傳結構分析.pdf
- 黃瓜西瓜花葉病毒(WMV)抗性的遺傳研究和基因定位.pdf
- 蕪菁花葉病毒與煙草脈帶花葉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及分析.pdf
- 玉米轉基因體系的優(yōu)化及抗矮花葉病基因的轉化.pdf
- 黃瓜花葉病毒干擾番茄花葉病毒在番茄中壞死的機制研究.pdf
- 蕪菁花葉病毒單克隆抗體制備及病毒基因組變異研究.pdf
- 煙草花葉病毒全解
- 滬杭地區(qū)番茄上黃瓜花葉病毒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pdf
- 玉米抗矮花葉病基因SSR分子標記定位研究.pdf
- RNAi調控玉米抗甘蔗花葉病毒和粗縮病毒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